2015年秋天,一張“十字屋頂大教堂”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。 這是坐落于廣州市中心的圣心大教堂,當?shù)厝硕加H切的稱呼它為“石室”。垂直航拍的視角讓各位新老廣州人眼前一亮,眾人紛紛驚嘆:“從未想過石室還有如此特別的一面。” 圣心大教堂就這樣憑借著自己的“頭頂”,小小的火了一把。 圣心大教堂俯拍呈現(xiàn)一個大十字,攝影師@陳沖 然而大家不了解的是,這座始建于155年前的大教堂可厲害了: 它由數(shù)以十萬計的花崗巖搭建而成,擁有“遠東巴黎圣母院”的美譽。不僅是全國乃至全東南亞最宏偉的雙塔哥特教堂,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結(jié)構(gòu)哥特教堂之一。 圣心大教堂,攝影師@劉承徭 在那個幾乎沒有人見過西方大教堂,又缺乏機械的年代,純手工建造起這樣一座龐然大物是何等不易? 那為何會修建這樣一座大教堂?其間又經(jīng)歷了怎樣的波折?
01
緣起
鴉片戰(zhàn)爭后,中國的門戶被迫向西方列強打開,各種喪權(quán)辱國的條約接踵而至,其中還包括:
對天主教準開教禁、發(fā)還舊址,允許西方傳教士在各通商口岸建立教堂。
各國傳教士借此機會,將在華傳教事業(yè)進行了擴張。
早在明朝時期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就積極在中國各地活動,但由于清朝禁教,基督教的發(fā)展受到限制,直至鴉片戰(zhàn)爭之后準開教禁。上圖為利瑪竇,圖片源自@VCG
1856年,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英法聯(lián)軍攻陷廣州,把兩廣總督行署夷為平地。
時任兩廣“宗座監(jiān)牧”的法國傳教士明稽章,看上了面朝珠江的總督行署原址,要求劃給他建造教堂,但遭到了兩廣總督勞崇光的拒絕。
1860年,英法聯(lián)軍攻進北京城,國內(nèi)形勢岌岌可危,明稽章依仗法國侵略軍勢力,再次提出將總督行署原址永租給他建造教堂,并以“全城戒嚴”相脅,逼使總督勞崇光交出土地。
珠江畔的兩廣總督行署原址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次年,中法兩國簽署協(xié)議正式確立廣州圣心大教堂的修建。
咸豐皇帝詔曰:“從此永息干戈,共敦和好;彼此相安以信,各無猜疑”。希望以此換來中法兩國之間長久的和平。
02
困難重重
明稽章回法覲見法皇拿破侖三世,得到50萬法郎專款。
又到耶穌殉難地——耶路撒冷的圣母墓地河急流中取一塊石頭作為“石室”的奠基石,再到羅馬取一公斤的泥土置于基石下。
表示天主教“創(chuàng)立于東方之耶路撒冷,興起于西方之羅馬”之意。
教堂兩側(cè)有兩塊刻有日期及地點磚石,攝影師@潘偉光
法國教會專門請來建筑師Vonutrin和Humbert,仿照巴黎圣克洛蒂爾德教堂設(shè)計圖紙,同時聘請了數(shù)百位中國工人參與修建。
1863年12月3日,教堂舉行隆重的奠基禮,修建工作正式開始。由于這一天是耶穌圣心日,教堂又以耶穌圣心作為主保,故被命名為圣心大教堂。
教堂原型圣克洛蒂爾德教堂,圖片源自@wiki
然而教堂的建設(shè)困難重重。
首先,教堂為全花崗巖結(jié)構(gòu),這大量的石材需要到新安牛頭角開采,再用水路運回廣州,路途遙遠、運費高昂。
新安牛頭角今香港九龍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其次,由于缺乏機械,整個教堂必須手工建造。
但東西方建筑技藝差別巨大,沒有一個工人曾經(jīng)見過西方的大教堂,更別說有任何建造經(jīng)驗,只能憑借一個木制模型逐步摸索。
再加上建筑師與工人之間語言不通,起初幾年進展相當緩慢。
修建教堂時所參考的木模型,現(xiàn)藏于廣州市博物館
后來,兩位法國建筑師因水土不服相繼離開,具體指揮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是廣東揭西的石匠蔡孝。
作為一位經(jīng)驗豐富、技藝高超的建筑工匠,蔡孝巧妙地采用了若干中國傳統(tǒng)工藝技術(shù)和材料,改變了建造過程中的困境,率領(lǐng)一班中國工匠辛勞工作二十余年。
不僅建造出了前所未見的大教堂,還將這座建筑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。
修建場景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03
石頭交響曲
二十五載,教堂終于完工,多少石匠為其奉獻一生。要如何形容初見這座大教堂的驚訝?
數(shù)十根方柱拔地而起。
方柱拔地而起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每根方柱的四面貼著一圈小圓柱成為集束柱,集束柱延伸經(jīng)過15米高的柱頭后,又向上散射出尖形的券,這些券相互交叉后匯集到拱頂?shù)淖罡唿c,形成教堂的“骨架”。
在券與券之間填充上薄薄的“蹼”,構(gòu)成完整的拱頂。
券架在柱子頂上,“蹼”架在券上,“蹼”的重量傳到券上,由券傳到柱子再傳到地面,這便是哥特式教堂中最為精彩的肋拱券。
肋拱券結(jié)構(gòu)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同時,所有券都是尖券,更好的擴大了內(nèi)部空間,又有助于力的傳導。
自下往上看,整個結(jié)構(gòu)好似從地下生長出來的一般,每個柱頭都放射出好幾個券,仿佛樹木細長而挺拔的枝干向上發(fā)散,一直延伸到近三十米的拱頂,營造出一種神秘而輕巧的飛升感。
抬頭仰望,教堂高闊的大穹頂,如同浪潮般一波波往前方擴散開去。
教堂內(nèi)部結(jié)構(gòu)仰視圖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然而整個拱頂除了產(chǎn)生向下的力,同樣會產(chǎn)生橫向的側(cè)推力,這需要哥特教堂中另外一種特殊構(gòu)造——飛扶壁,來承接。
在教堂的東、西、北三面共有24個飛扶壁,如同一雙雙凌空飛躍的手,襯托著教堂的外壁。
飛扶壁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它們承接拱頂產(chǎn)生的側(cè)推力,并且將這種側(cè)推力傳導到外側(cè)的扶垛上,最后導向地下。
飛扶壁力的傳導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同時由于飛扶壁的存在,側(cè)廊的拱頂不必承擔中堂拱頂?shù)膫?cè)推力,可以大大降低高度,中堂也可以開很大的側(cè)高窗。
如此一來,墻壁失去了作用,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彩繪玻璃。
飛扶壁、柱子與墻體、窗戶的關(guān)系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接著來到教堂正立面。
正立面分為三層,底層是裝飾精美的三個門,門面呈后退“八”字形,上面凹入,組成了哥特建筑中極有特色的“透視門”。
“透視門”頂端三角山墻,山墻上以雕花盲窗為飾,簡潔又不失精致。
二層的正中為直徑接近7米的玫瑰圓窗,整體造型如同光芒四射的太陽,十字窗型與24朵花瓣都在隱喻著《圣經(jīng)》中的典故。
玫瑰圓窗兩側(cè)各有一個尖頂拱窗,形成對稱。
教堂正立面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三層的兩邊為鐘樓。
東鐘樓內(nèi)懸掛著銅鐘組,可敲出四組音律,銅鐘一響傳出低沉、洪亮、清脆的鐘聲,可傳至十里開外,這便是廣州城里最早的報時大鐘。
西鐘樓的南、西、北三塔面,安裝有羅馬字鐘面的時鐘。
西鐘樓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座鐘樓上高聳的尖塔,尖塔呈八角形,由鐵件連接石塊構(gòu)成,越往上越鋒利,營造一種直插蒼穹的氣勢。
尖塔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從高空俯瞰,教堂的平面為拉丁“十”字形,這在天主教的文化中既歌頌著耶穌背負十字架的生命奉獻精神,又是太陽、火、光明的象征,表現(xiàn)教徒對“上帝之光”的追求。
教堂拉丁十字平面,制圖@張靖/星球研究所
04
多災(zāi)多難